AI能取代中医吗?院士齐聚谈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医

 行业动态     |      2024-07-15 21:43

  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中医吗?AI在中医诊疗中能有什么应用场景?中医药未来的发展模式是什么?7月13日,多位院士专家齐聚,共论中医药与前沿科技的交叉融合。

  “人工智能在推动中医的现代化”“对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产生了深刻影响”……采访中多位院士对人工智能持开放积极态度,但也提醒在数据转化和模型可解释性等方面仍存在挑战。

  7月13日,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10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承办的2024年度科技月系列活动“中医药与前沿技术的多学科交叉”岐黄科技创新论坛暨第三届中医湿证国际学术论坛在广州召开。

  会议汇聚了陈凯先、刘良、吕爱平、高月等26位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岐黄学者和高层次学者,共同研讨中医药与前沿技术的多学科交叉。

  广东省科技厅实验室与平台基地处处长黄江康表示,广东省致力于推动科技自立与跨学科研究,大力支持中医药领域的实验室建设和能力提升。未来将继续支持中医药科技发展,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加强国际合作。广东省中医药局副局长刘涛表示,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建设成为吸引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本次大会聚焦中医药与前沿科技的交叉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都是当下的热点,接受记者采访时,多位院士专家对此话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与展望。

  “AI技术不仅能提升了中医药文献的归纳整理效率,而且在辅助诊断、用药决策、优化药物组合和新药研究中,展现了巨大潜力。例如通过舌象脉象的图像分析,辅助中医诊断提高了效率。”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对记者表示,“人工智能作为赋能性的技术,对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产生了深刻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在推动中医的现代化。”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良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可以使我们以个人经验主观判断为主的中医传统诊疗模式,向整合了现代化多种技术与中医专家诊疗经验的模式转变。它特别适合于中医药。”刘良表示,建立高质量的中医药大模型,实现人机联动的智能辅助诊疗,对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至关重要。

  AI能否取代中医?“深层次的人工智能,可以在很多场景得到很好的应用。例如下基层、进家庭、进社区……基层医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模型辅助诊疗,而不单纯是远程医疗;在家庭保健中进行个人健康维护、个性化慢病管理等等。但在临床医疗方面,我不太主张‘替代’,而应是‘辅助’。”刘良院士表示,“因为中医专家的临床经验,仍然非常重要。人机联动,还是没离开这个‘人’,放在第一位的还是‘人’及人的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工智能赋能中医药研究时,陈凯先院士与刘良院士都提到了数据的可靠性,在数据转化和模型可解释性等方面仍存在挑战。要如何解决?刘良院士表示,“首先,要有足够的数据,建立垂直领域大模型,其次数据要高质量对齐。目前我们已经成立了中医药加人工智能的智算中心。因此我们不仅需要数学方面的人才,更亟需优秀的中青年中医临床专家。”

  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正以其医疗智慧为世界提供着全方位健康方案。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医药有积累了几千年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用药、防病治病的实践,有看得见的临床疗效,在国际交往与国际合作中,可以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面临的医学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和新选择。我们也正致力于用现代科学体系的语言来对中医药进行研究和传播,让中医药讲好‘现代话’。”

  中医药未来的医学模式应该是怎样的?张忠德表示:“我认为应该是将中西医深度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医疗模式,对人民身体健康进行保障。我们正探索如何把中西医结合的这套方法进行总结,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疾病的防、治、康和养生保健方面,提供中国方案。”

  张忠德表示,希望本次会议能够促进中医药与现代前沿科技的进一步融合,加速中医湿证的国际研究进程。